为什么要读《约翰•克里斯朵夫》?
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一个人!
——为什么要读《约翰·克里斯朵夫》?
一、这是一部让人激动和振奋的小说。
小说写的是一个音乐家的奋斗史,可以看做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,又是一部社会的和生活的百科全书。这部小说内容极其丰富,思想极其深刻,人物形象生动可感,故事情节波澜起伏。我认为中学生特别适合阅读这本书。它必将成为你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。有些书可以增长知识和阅历,有些书可以拓宽视野和胸襟,有些书可以修身养性,有些书可以陶冶情操,而这本书将直接改变你人生的格局。
这是一部所谓的“长河小说”:“江声浩荡,自屋后上升。”
其实,这就是一部关于“人”的小说:“痛苦罢!死罢!可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。”
于是,这是一部关于“欲”的小说:“他的灵和肉都在那里发酵。……烦闷和情欲使他浑身发抖。”这是一部关于“爱”的小说:“爱是在爱的人心里,而非在被爱的心里。”“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,人生等于虚度。”这是一部关于“纯洁”的小说:“几分钟之内,只有纯洁,舍身,忘我;那是一生中不会再来的时间。”这是一部关于“友谊”的小说:“我有了一个朋友了!他跟我隔得那么远,又那么近,永久在我心头。‘爱’把我们两人的灵魂交融为一了。”
同时,这又是一部关于“快乐”的小说:“最重要的德性是心情愉快。”所以,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“生活”的小说:“健康的人最重视的是生活;特别是有天才的人,因为他比别人更需要生活!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斗争”的小说:“我生来是为斗争的。”“人生是一场无休、无歇、无情地战斗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幸福”的小说:“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,所谓幸福,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尊严”的小说:“即使我没有你的门第,我可是和你一样高贵。唯有心才能使人高贵:我尽管不是一个伯爵,我的品德也许超过多少伯爵的品德。”
当然,这首先是一部关于“音乐”的小说:“世界上一切都是音乐,只要去听就是了。”“音乐是要谦虚,真诚。要不然还成什么音乐呢?那不是对上帝不敬吗?他赐给我们那些美丽的歌,都是说真话跟老实话的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天才”的小说:“所谓天才一半就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而使自己更伟大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孤独”的小说:“他是孤独的……孤独的!多快乐啊,独立不羁,完全自主!多快乐:摆脱了他的束缚,摆脱了往事的纠缠,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!多快乐: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,做着自己的主人!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创造”的小说:“唯有创造才是欢乐。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。”“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:爱情,天才,行动,——全靠创造这团烈火迸射出来的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信仰”的小说:“最好让这种可怜虫听凭上帝安排;要是上帝有意思的话,自然会点醒他的;要是上帝没有这意思,那不是谁也没有办法吗?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善”的小说:“善不是一种学问,而是一种行为。只有一般神经衰落的人才把道德讨论个不休。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美”的小说:“克利斯朵夫靠在一棵树上,听着,望着春回大地的景象;这些生灵的和平与欢乐的气息把他感染了……他忘了一切……突然他拥抱着美丽的树,把腮帮贴着树干。他扑在地下,把头埋在草里,浑身抽搐的笑了,快乐之极的笑了。生命的美,生命的温情,把他包裹了,渗透了。他想道:‘为什么你这样的美,而他们——人类——那样的丑?’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真”的小说:“一个人对人生毫无认识的时候,又怎么能真诚呢?”“他也不愿意再去捕捉自己的思想,发誓除非创作的欲望像打雷似的威逼他,他是永远放弃音乐的了。”“他要的是生命,是真理!他不愿意做一个说谎的英雄。……艺术不应当成为幻象,应当是真理!真理!我们得睁大眼睛,从所有的毛孔中间去吸取生命的强烈的气息,看着事实的真相,正视人间的苦难,——并且放声大笑!”
这是一部关于“英雄主义”的小说:“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。”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全部真相以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同时,这又是一部真正的“受难”小说:“去受苦罢,你们这些非受苦不可的人!”“我抓住你了!你是我的了。他们决不能把你抢走的。他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罢!便是要我受苦也无妨!……受苦,究竟还是生活!”
这还是一部真正的“思想”小说:“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:一过这个年龄,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;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。”
……
请原谅我的啰嗦。这样的引用可以不断持续下去,大凡涉及到人生的所有方面,书中均有强力撞击人的灵魂的警句妙言。我曾想着做一些摘抄,后来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,书中这样的句子太多了,差不多要把整本书抄下来,而这是一本洋洋百万言的巨著啊。
我常常想,这本书究竟是怎么打动我的?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?是因为有这些格言警句吗?那我还不如看一本“警句集锦”“妙语大全”之类的书,或者看一本思想类的著作。但这是一本小说,它就写了一个人的一生。写法上几乎是平铺直叙,似乎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或策略。但这本书还是让我激动不已。
克利斯朵夫身上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?他是一个神童,一个天才,他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磨难,他终于成为一个大音乐家。但是,我很清楚,并不是他的“成功”让我激动。首先,他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,其次,何谓“成功”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。克利斯朵夫不会满足于世俗意义上的“成功”,那种“成功”只会让他感到孤独和幻灭。
那么,我在克利斯朵夫身上看到的究竟是什么?我的回答是,首先是一个人,其次是一个人,最后还是一个人——一个真实的人。
二、“痛苦罢!死罢!可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。”
这句话有三层含义:一是,每个活着的人都有而且只有一个使命,这是一个庄严的使命,那就是做一个人;二是,做一个人,做一个真正的人,是要经历痛苦的;三是,每一个活着的人很快就会死亡。
我认为这儿最重要的是第三点:人是会死的。
小说里写到克利斯朵夫的死亡意识产生于他的童年时期。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在家里找到一个孩子的衣服和小帽,妈妈告诉他曾有一个小孩在他之前出生,也是母亲的儿子,跟他一样的名字,可是已经死了。大家从来没提到过那个克利斯朵夫,他想,要是自己死了,也会很快被人们忘记,好像从来不曾有过他这个人一样。小克利斯朵夫非常恐惧。
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,经常和他一起玩的一个邻居小孩生病死了。克利斯朵夫马上想到同样的事情完全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。这让他认识到,人是多么渺小,多么可怜,孤零零的,没有人爱。但是,正因为这个,他想活下去,一定要活下去!他有多少事情要做啊:剪除暴力,主持正义,惩罚恶人,干一番伟大的事业……“喔!只要我活着……只要能活到十八岁!”有时他认为要活到二十一岁。以下一段话非常精彩——
“他想起他景慕的英雄,想起拿破仑,想起更古远而他最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。没有问题,他将来是跟他们一样的人物,只要能再活十二年……十年。他简直不哀怜在三十岁上死掉的人。他们已经老了,享受过人生了……要是他们白活了一世,那只能怪他们自己。但现在就死,那可什么都完了!年纪轻轻的死掉,在大人心中永远留着一个谁都可以埋怨的小孩子的印象,真是太惨了!”(第一册63页)
人是要死的,但现在不能死,他才六岁;现在死了,就来不及做一个人,而只能是一个“谁都可以埋怨的小孩子”。再给他十二年,哪怕十年也行,他就可以完成做一个人的庄严使命。这个使命包括干一番事业和享受人生,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,干一番事业就是对人生最大的受用。如果能活到三十岁,那就足够多了,就死不足惜了。所以说,活着就是为死亡做准备。小克利斯朵夫说,给我十二年就够了,我就可以平静地坦然地接受死亡了。如果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准备好,“那只能怪他们自己”。
而我们,常常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还没有准备好;当死亡一天天临近时,我们一天天陷入挣扎、抗拒、暴躁、哀恸、绝望和恐惧当中。这就是中国的老年保健品市场特别火爆的原因,也是越来越多倚老卖老、为老不尊的所谓“坏人变老”现象的原因,当然也是用延年益寿之类的谎话骗老年人特别容易得手的原因。其实,他们不是坏人,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人,只是一个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的人,当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时的过激反应罢了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我们在三十岁之前,可能还有一个奋斗的目标,尽管这个目标可笑又荒唐,肤浅又庸俗,但毕竟是一个目标。从幼儿园开始被家长逼着上各种兴趣班、补习班和奥赛班,然后是为了最好的小学、最好的中学、最好的大学而拼搏,再然后是最好的工作——所谓最好的工作就是又舒服、又有保障、钱还拿得多。当这一切都实现了,或者勉强实现了,我们就死了,就开始腐烂了。这一死亡和腐烂的过程用了半个世纪,终于死透了,于是埋掉。三十年的奋斗是为了五十年的腐烂。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状况,前半生把自己的天性、才华和禀赋,把自己的精力、元气和斗志,一点一点地毁掉,后半生则把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地烂掉。整个一生充满着死亡的气息,而没有生命的活力。
生命的活力正是克利斯朵夫身上最宝贵的东西。
“他觉得自己身上有股怒潮汹涌的力,而这力又是多么奇怪的东西!它眼前还一筹莫展;它好像在很远的地方,被什么东西堵着,包着,僵在那里;他完全不知道它要什么,将来变做什么。但这股力的确在他心中,那是他很清楚的,它在那儿骚动怒吼。”(第一册63页)
这是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第一次发现自己身上的那股力。他还不能理解它,但他清晰地感觉到它。在经历了祖父和父亲的死,在经历了与少年伙伴奥多的短暂友情之后,在经历了与贵族少女弥娜甜蜜而荒唐的初恋之后,在经历了萨皮纳的忧伤和阿达的迷狂之后,一句话,在经历了“灵与肉的发酵”之后,少年克利斯朵夫再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这股力,并且明确地知道这股力“要什么,将来变做什么”。
“他是孤独的……孤独的!多快乐啊,独立不羁,完全自主!……多快乐: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,做着自己的主人!”(第二册5页)
“我不需要人家了解我……现在我再也不需要谁,不需要什么了:我心里什么都有!”
“啊,他终于把自己找到了!误入歧途已经有多少时候!他急于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沉浸一番。”
“欢乐,如醉如狂的欢乐……唯有创造才是欢乐。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。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漂浮的影子。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:爱情、天才、行动,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。”
“创造,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,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,卷入生命的旋风,与神明同寿。创造是消灭死。”
“可怜的是不能生产的人,在世界上孤零零的,流离失所,眼看着枯萎憔悴的肉体与内心的黑暗,从来没有冒出一朵生命的火焰!可怜的是自知不能生产的灵魂,不像开满了春花的树一般满载着生命与爱情的!社会尽管给他光荣与幸福,也只是点缀一具行尸走肉罢了。”
从上面的引文中,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关键词:生活(生命)、创造(生产)、欢乐。欢乐源于创造,创造源于生命,而生命则离不开力。
三、克利斯朵夫所散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。
前面讲了那么多这是一部关于什么什么的小说,我真正要说的,也是最最重要的是,这是一部关于“力”的小说。这个“力”究竟应该怎么理解?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“力”?我们还是先来随便摘录几处文中的相关语句吧——
“这股专横的力逼着我去完成使命,否则我就得羞愧以死。”
“他们所缺少的是意志,是力;一切的天赋他们都齐备,——只少一样:就是强烈的生命。”
“没有一个人想到真正的音乐家是生活在音响的宇宙中的,他的岁月就等于音乐的浪潮。音乐是他呼吸的空气,是他生息的天地。他的心灵本身便是音乐;他所爱,所憎,所苦,所惧,所希望,又无一而非音乐。一颗音乐的心灵爱一个美丽的肉体时,就把那肉体看作音乐。……这种内心的音乐,比之表现出来的音乐不知丰富几千倍,键盘比起心弦来真是差得远了。天才是要用生命力的强度来测量的,艺术这个残缺不全的工具也不过想唤引生命罢了。”
“音乐家最好不时丢开他们的对位与和声,去读几本美妙的书,或者去得点儿人生经验。光是音乐对音乐家是不够的。……他需要体验人生!全部的人生!什么都得看,什么都得认识。爱真理,求真理,抓住真理。”
“豪华的表面,繁嚣的喧闹,底下都有死的影子。克利斯朵夫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开始就对某些作品感到厌恶。他受不了的倒并非在于作品的不道德。道德,不道德,无道德,——这些名辞都没有什么意义。克利斯朵夫从来没肯定什么道德理论;他所爱的古代的大诗人大音乐家,也并非规行矩步的圣人;要是有机会遇到一个大艺术家,他决不问他要忏悔单看,而是要问他:‘你是不是健全的?’”
“关键就在于这‘健全’二字。歌德说过:‘要是诗人病了,他得想法医治。等病好了再写作。’”
“可是巴黎的作家都病了;或者即使有一个健全的,也要引以为羞,不让别人知道他健全,而假装害着某种重病。然而他们的疾病所反映于艺术的,并不在于喜欢享乐,也不在于极端放纵的思想,或是富于破坏性的批评。这些特点可能是健全的,可能是不健全的,看情形而定;但绝对没有死的根苗。如果有的话,也不是由于这些力量本身,而是由于使用力量的人,因为死的气息就在他们身上。——享乐,克利斯朵夫也一样喜欢。他也爱好自由。他为了直言不讳的说出他的思想,曾经在德国惹起小城里的人的反感;如今看到巴黎人宣传同样的思想,他反倒厌恶了。思想还不是一样的思想?可是听起来大不相同。以前克利斯朵夫很不耐烦的摆脱古代宗师的羁轭,攻击虚伪的美学,虚伪的道德的时候,并不象这些漂亮朋友一般以游戏态度出之;他是严肃的,严肃得可怕;他的反抗是为了追求生命,追求丰富的,藏有未来的种子的生命。但在这批人,一切都归结到贫瘠的享乐。贫瘠,贫瘠。这就是病根所在。滥用思想,滥用感官,而毫无果实。”(372页)
“艺术吗?艺术得抓住生命,象老鹰抓住它的俘虏一般,把它带上天空,自己和它一起飞上清明的世界!……那是需要利爪,需要象垂天之云的巨翼,还得一颗强有力的心。可怜你们只是些麻雀,找到什么枯骨便当场撕扯,还要嘁嘁喳喳的你争我夺。……为艺术而艺术!……可怜虫!艺术不是给下贱的人享用的下贱的刍秣。不用说,艺术是一种享受,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。但你只能用艰苦的奋斗去换来,等到‘力’高歌胜利的时候才有资格得到艺术的桂冠。”(373页)
“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。艺术是发扬生命的。”(374页)
“我也知道一切皆空。就因为我们到处受到虚无的包围,我才奋斗。你说什么都不存在吗?我,我可是存在的。没有活动的意义吗?我就在活动。喜欢死亡的人,让他们死吧!我活着,我要活。……思想,滚它的蛋!”(192页)
“敢肯定自己的信念就是一种力量。”
“如果你们问我,辛辛苦苦费这许多力量有什么用,奋斗有什么用……那末我告诉你们——因为法兰西已经奄奄一息了——因为欧罗巴也奄奄一息了——因为我们的文明,人类以几千年的痛苦缔造起来的文明要崩溃了,要是我们不奋斗的话。国家遭了危险,欧罗巴这个大国遭了危险,——尤其是你们的,你们的法兰西小国,被你们的麻木不仁给扼杀了。它就死在你们每一股死去的精力中,死在你们每一缕隐忍的思想中,死在你们每一个人贫弱的意志中,死在你们每一滴枯涸的血中……起来罢!应当生活!是的,要是你们非死不可,也得站起来死。”(227——234页)
“最困难的还不在于要他们行动,而在于要他们共同行动。……别为了政治上或宗教上的细故而互相倾轧。那是些无聊的事。你们的民族是教会的代表也罢,是理性的代表也罢,都无关紧要。第一得教你们的民族活着!凡是能激发生机的都是好的。敌人只有一个,便是贪图享乐的自私自利,是它把生命的泉源吸干了,搅溷了。你们得把力量,光明,丰满的爱,牺牲的欢乐,尽量激发起来。永远不能教别人代庖。你们得自己来干,干,你们得联合起来!……”(238)
“奥里维说得不错。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,决非靠言语完成,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。有一般人能够用目光,举动,和清明的心境,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,令人苏慰的气氛。克利斯朵夫所散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。它慢慢的,慢慢的,仿佛春天的一般暖气似的,透过死气沉沉的屋子,透过古老的墙壁和紧闭的窗子,使那些被多少年的痛苦,病弱,孤独,磨得枯萎憔悴,差不多已经死了的心再生。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,感受的和施与的双方都不知道的。可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就靠这种潮涨潮落的运动,而支配这运动的便是那神秘的吸引人的力量。”(241)
“使我们接近亡人的最可靠的办法,事积极的参加生活,他们是跟着我们的生存而生存,跟着我们的死亡而死亡的。”
“对于克利斯朵夫这样的人,这办法是对的,因为他所求的并非在于尽可能的活得长久,而是在于活得轰轰烈烈。”
…………
请原谅,如果觉得我引用得太多了,可以不看,或者只看加粗部分的文字。你只要稍微瞄几眼,就能看到“(生命)力”这个词语在这些文字中不断地跳跃!
这种“力”究竟是什么?其实并不神秘。这就是生命力!这是与生俱来的,每个人身上都有的,只要是活着的生命体都有的。进一步讲,“力”实际上就是一种欲望。只要活着就有欲望。生命力其实就是生命的欲望。萨特说,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。人就是激情,说它是无用的,因为它最终会熄灭,但只要活着,它就要燃烧。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,人的力也是无穷无尽的。这个激情,这个欲望,这个“力”表现在生命和生活的所有方面。
物质方面——体力,精力,活力,耐力、爆发力、肌肉的力量;情感方面——感染力,自信力,想象力,说服力,爱恨情仇都是一种力量;精神方面——意志力,批判力、思辨力、道德力,人格力,创造力;灵魂方面——信仰力……这些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,而是交织在一起的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话是有道理的,他说:“强健的肌肉是自信、活力、镇静、纯洁和快乐的源泉。”
一个人要发现自己身上的这些力量,并能协调好,平衡好,使用好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用这个“力”来干什么——完成一个人的庄严使命,人活在世上只有一个使命——做一个人!当克利斯朵夫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以后,他是多么的快乐,差不多是一种狂喜,这种兴奋、激动、这种紧张和狂喜,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。
克利斯朵夫身上所散发的这种活泼泼的生命影响了周围的人,也让我深深地迷恋和倾倒,同时又让我感到羞愧和不安。这种力正是我所缺少的,也是我身处的这个环境缺少的。
“豪华的表面,繁嚣的喧闹,底下都有死的影子。”这不是一百多年前的巴黎,这是当今现实的真实写照。我看到的是贫乏的大地,灰蒙蒙的天空,污浊的河水,还有忙碌的身影,苍白的面孔,漠然的眼神,还有贫瘠的心灵、萎靡的精神、扭曲的心理和平庸的思想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奢靡的、淫荡的、暴戾的和猥琐的味道,这是死亡的味道,这是腐烂的味道。
我们也在奋斗,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——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,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和能干什么;我们也追求享受,但从来没有体验过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欢乐——最高的德性是快乐,但享受有健全和病态之分;我们也遭遇失败,但不是越挫越勇,而是灰心丧气——一点也不错,平庸、麻木、沮丧正是这个社会的病。我们在青少年身上看不到朝气,看不到活泼泼的生命,看到的是却是暮气和死气。相反,在老年人身上倒看到一种回光返照的生命力,而这种生命力由于快要熄灭却表现出更多的戾气。这不正常,老年人应该平和,安静,庄重,高雅,充满智慧和善意才对,像晚年的克利斯朵夫一样。因为到了这个年龄,应该能够平衡各种力量,平静地迎接最后的归宿。而年轻人应该充满干劲和闯劲,满怀豪情和激情,敢于尝试和冒险,大胆想象和创造,敢于开发、表现和挥洒自己的天赋异禀。现在,我们看不到这种蓬蓬勃勃的力,看不到这种淋漓尽致的力。这很糟糕。有道是,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弱则国弱。这个老大帝国真的气数已尽?
四、“起来罢!应当生活!”
我们前面说过,只要是活人,都有这种活泼泼的生命力,何况是青少年呢?
他们是怎样丧失生命活力的?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教育。
教育又是如何做到的?回答是,把他们跟生活隔离开来。
大家可能注意到,上述引文中多次提到“生活”,“起来罢!应当生活!”而我们的教育是:“坐下罢,开始刷题!”
什么是生活?这个问题很好回答,又很难回答。这让我想到另一部长篇小说,顺便说一句,这也是一部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格局的书。这样的书并不多,学生时代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几本这样的书,你的人生会很不一样。这另一部书就是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,很早以前我写过一则读后感,我把其中关于“生活”和“教育”的内容摘抄几段——
伊万:……即使一个人绝望时的种种恐怖统统临到我头上——我还是要活下去,一旦从杯中抿了一口,便再也不愿舍弃它,直到把酒喝干为止!不过,到三十岁我一定把杯子扔掉,哪怕没有喝完也扔掉,然后离去……不知道去何方!但是,我坚信在三十岁之前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,战胜对生活的种种失望和厌恶心理。……就是想活下去,我愣是活着,哪怕不合逻辑。……这里没有智慧可言,没有逻辑可言,这是发自五内、发自脏腑的爱,是对自己青春活力的爱。
阿辽沙:你说得好极了,你对生活的渴望如此强烈,我说不出有多高兴。我认为,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。
阿辽沙完全赞成这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爱,认为这是一个血气方刚、朝气蓬勃的棒小伙应有的生活态度。佐西马长老也赞成这个做法,他多次敦促阿辽沙到生活中去,到尘世生命中去,去生活,去爱生活。他说:“因为人是为幸福而生的,谁要是十分幸福,谁就有资格对自己说:‘我在这世上实现了上帝的意旨。’”
……我想到我们自己,想到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况。我们的问题在哪里?我们的问题在,我们没有生活,没有真正的生活,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,我们不爱生活,没有纯粹的生活,没有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本身。我们当然也在生活,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,但是我们不承认这种欲望,或者压抑,或者掩饰,或者转移,或者欺骗,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。中国人缺乏基本的诚意,活得很不真实,到处是谎言和虚伪。我们人为地制造了各种迷雾把我们跟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,整天装模作样,装腔作势,装神弄鬼,装疯卖傻。从来不肯好好说话,到处是口号标语,什么伟大的现实意义,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,都是胡扯。这是一个装逼的民族,装了整整五千年。
我们在所有事情上都缺少应有的诚意。无论大事小事,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事,能骗则骗,能拖则拖,能躲则躲,习惯于欺骗,隐瞒,打马虎眼,这是一个撒谎成性的民族。
……孩子到了学校以后更加糟糕,除了无聊的知识灌输,就是无耻的道德表演,从此以后,他们与真实的生活更加疏离。我们的孩子是没有生活的,尤其是没有真实的生活。生活就是与人相处,就是做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真实的事情,与身边各种各样的真实的人打交道,生活就是与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,与真实的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换——物质的交换和精神的交换。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生活吗?我们的孩子被关在学校里或家里成天跟书本和作业打交道,跟虚拟的世界打交道。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远离事情本身,永远在跟目的和意义打交道,我们很少看到两个人的倾心交谈,我们不知道是谁在说话,也不知道是在跟谁说话。
佐西马长老说,“恐惧只是一切做假的后果”,事实上,恐惧也是一切做假的根源。我们为什么做假?我们为什么说谎?是因为害怕。害怕什么,害怕生活,害怕真实的生活——佐西马长老说“切实的爱是一件严肃而令人生畏的事情”,于是人们就虚构出各种意义把生活包裹起来。我们不是生活在生活中,而是生活在意义中,生活在虚假的意识中,生活在“中国梦”里,这就是佐西马长老所说的“梦想中的爱”,它不是切实的爱,不是真实的爱。现在我们很清楚,它只是一个弥天大谎,“靠谎言可以在世上走一遭,却再也回不去了”。(374页)我认为人类的原罪并不是偷吃了禁果,而是撒谎——亚当夏娃向上帝说了谎。佐西马长老深知这一点,所以他反复告诫人们的最最主要的一点正是“勿说谎”!恐怕也正是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,西方人总是把诚信列为最重要的美德。托马斯•潘恩说:“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,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。”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在这个被叫做人民共和国的地方,为什么那么多人已经或正在时刻准备着做坏事,因为他们正是在“时刻准备着”的谎言中成长的。
战胜谎言的办法很简单,把附加在生活上的各种人为的意义剥离,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。如何才能做到?其实也很简单,到生活中去,到真实的生活中去,爱生活,甚于爱生活的意义。
——《“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”——读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》
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勇敢地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,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,也是教育的全部内容。教育就是唤醒,就是照亮,就是点燃,唤醒生命的力量,点燃生命的烈焰,照亮生命的征程;而这一切离不开生活,离不开人的生活,离不开具体的真实的人的真真正正的实实在在的生活。我们以前讲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,如果沿用这个说法,那么“体美劳”应该放在第一位,“智育”放在最后,而“德育”则扔进垃圾桶里去,只有一个衰朽的民族才会喋喋不休地拿道德说事。如果有德育这个说法的话,它必须也只能是一门实践性课程。德性只能在生活中培养,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,否则,就是欺世盗名。
在今天这样一个智穷力竭、气若游丝、萎靡不振、魂不守舍的时代,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或许能为我们注入一点生命的活力吧。
为什么要读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?
因为
“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,
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。”
2017/6/18